作者: 本站编辑 发布时间: 2023-07-26 来源: 本站
央企“一窝蜂”上马新能源,导致“种了别人的庄稼,荒了自己的田”的问题,引起了监管层的重视。
笔者获悉,近日,业内消息显示,国资委下发征求意见稿,计划规范央企新能源开发,要求中央企业聚焦主责主业。据了解,国资委计划将央企划分为三类,按照优先级参与新能源电站的开发持有:
第一类央企,国家电投、国家能源集团、华能、中核、大唐等五大六小,这类企业可以投资持有新能源资产;
第二类央企,中国石油、中国石化、中国海油等企业,可依托自身资源优势,开发建设或者阶段性持有新能源资产;
第三类央企,是除上述两类央企之外的,除自发自用新能源项目外,原则上不再新增市场化新能源项目。
这表明,除了电力、油气两类央企,其他与能源无关的央企,将被限制进行大规模新能源开发,这对于当前的央企新能源开发热,浇下了一盆凉水,对于规范行业发展,避免出现“一哄而上”、“一哄而散”的问题,有积极意义。
这两年来央企千军万马进军新能源,积存下来很多问题。监管层的思路,从此前轰轰烈烈的央企“退房令”“退煤令”中,能得到启发、进而找到答案,央企新能源开发绝对不能走地产、煤炭的老路。
1
78家央企被勒令退出房地产
值得注意的是,这并不是决策层第一次出面规范央企的扩张触角。有意思的是,就如任泽平将新能源比着二十年前的房地产一样,中央此前亦曾多次下达“退房令”,下狠手整顿央企争利房地产。
曾几何时,房地产业红透半边天,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产业。很多央企闻风而至,凭借自身在资金与拿地等方面的独特优势,一哄而上涉足房地产。彼时,一百余家央企中,竟然有78家都在从事房地产业务。
对于央企投身房地产、赚“快钱”的做法,高层并非没有忧虑。高层更希望央企专注主业,在主业方面做大做强。笔者注意到,2005年,国资委要求央企主辅分离,将辅业剥离出去。在房地产业务上,仅圈定了中建、保利、华侨城、中房、中粮、中铁、中铁建、电建、五矿、中冶、葛洲坝以及华润、招商局、港中旅与南光等16家央企。
在央企竞逐房地产愈演愈烈之后,2010年3月,国资委首次下达极为严厉的“退房令”,勒令78家主营业务非房地产的央企退出房地产市场。剑气所指,航天科工等27家非房地产主业的央企于次年退出了房地产。
但此后多年,面对“退房令”,央企们玩起了“猫捉老鼠”的游戏,或明或暗、千方百计抱住房地产的“金娃子”不肯退场。例如,直至2020年,国家电网才将从事房地产业务的鲁能集团剥离,这距离中央勒令78家非房地产主业央企退出房地产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。
在房价畸高、房地产泡沫日益凸显之际,2020年1月,中央再次推出“退房令”。鉴于之前的效果平平,这一次的要求更加严格。雷霆万钧之下,包括中航集团在内的八家央企正式脱离了房地产行业,其后一些其他知名央企也陆续脱离。
央企一窝蜂涌向房地产,不仅挤占了民企生存空间、推高了房价、吹大了房地产泡沫,还荒废了自身主业,在制造业亟需转型升级之际,痛失了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最佳时机。一句话,央企逐利房地产,是做了自己不擅长的事,严格规范很有必要。
2
央企竞相挖煤,留下亏损“烂摊子”
与“退房令”相类似,另一个国资委出手干预央企“跑马圈地”的领域,出现在煤炭行业。
在2004至2011年的七年间,煤价累计上涨200%左右,煤炭全行业利润增长10倍以上。就如同央企一哄而上逐利房地产一样,在这一轮煤炭行情火热之时,诸多央企“消尖了脑袋”去挖煤。
根据国家安全生产监管总局2015年底针对涉煤央企的检查名单,彼时,除了两家煤炭主业央企(神华集团和中煤集团)和五大发电集团(中国华能、国家电投、中国国电、中国华电、中国大唐)以外,还有国家电网、国投公司、保利集团、宝钢、中铝公司、中国石化、中航工业等其他涉煤央企。
2012年至2016年初,由于煤炭产能逐渐过剩,煤价累计跌幅超过50%,2015年煤炭企业亏损面超过90%。随之而来的是,很多涉煤央企亏损面不断扩大,煤炭业务严重拖累到主业发展。
例如,在2015年的行业低谷,从事电力、交通、矿产资源开发和金融及服务业的国家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(国投),煤炭业务亏损34.79亿元。而当年国投整体净利润为41.43亿元,煤炭业务严重拖累其业绩表现。
面对烂摊子,中央明确,国企要退出不挣钱的板块。
笔者注意到,2016年7月初,国资委召开工作会议,明确了央企化解钢铁煤炭过剩产能和处置“僵尸企业”的目标和任务,争取用2年时间压减现有产能10%左右,使专业钢铁煤炭企业做强做优做大,电煤一体企业资源优化配置,其他涉煤中央企业原则上退出煤炭行业。
2016年7月22日,国资委宣布,为推动中央企业化解煤炭过剩产能和实现煤炭产业脱困,中国国新、诚通集团、中煤集团、神华集团出资组建了中央企业煤炭资产管理平台公司——北京国源时代煤炭资产管理有限公司(简称“国源公司”)。
8月18日,国家开发投资公司发布消息称,将持有的国投煤炭有限公司100%股权无偿划转给国源公司。央企煤炭资产整合大幕渐次拉开,其他央企点对点的撮合、整合也在进行,如国家开发投资公司将国投新集能源股份有限公司(新集能源,SH:601918)30.31%股份无偿划转给中煤集团。
对于央企煤炭资产整合的情况,2022年7月12日国资委在中央企业深化专业化整合工作推进会上做出总结:通过专业化整合,国有资本进一步向重要行业关键领域集中,资源配置效率和发展质量效益有效提升。
“组建国源公司,整合10家中央企业煤炭资源,涉及煤炭产能2.8亿多吨、资源储量630亿多吨、资产总额1400多亿元。”国资委表示。
3
新能源开发,不能走地产、煤炭的老路
从上述央企“退房令”“退煤令”中不难看出,中央的初衷都是为了这个行业的健康发展,不希望一个好端端的行业,被央企一哄而上给“玩坏”。央企地产热、挖煤热的教训不可谓不深刻,教训告诉我们,很有必要在新能源行业的问题爆发之前就未雨绸缪,采取行动。
面对碳中和的火爆风口,越来越多的国有资本都在布局新能源领域。这里既有在石油化工、能源资源等领域深耕几十年的传统央国企,也有一些跟新能源业务关联度不高的其他央国企,比如石化、化工、基建以及钢铁、矿业、通信、交通等领域的央企。
央企跑马圈地涌入新能源行业,难免产生踩踏。例如,2022年共释放1.4亿千瓦风电指标,有近20家央企获取了其中的60%。根据媒体不完全统计信息,98家从事实业类的央企中,已有近50家央企进入新能源领域,热闹程度不亚于当年的地产和煤炭。
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,部分央企为获取项目指标,随意承诺配套或投资额度,不断抬高地方政府预期,而项目指标又由于土地等原因迟迟无法开工建设,进一步加剧了新能源开发领域的恶性竞争。
圈而不建、圈而难建的背后,是“劣币驱逐良币”,更是专业能力的匮乏。而很多央企竞逐新能源项目,本身就是“醉翁之意不在酒”。
众所周知,很多新能源项目,跟土地和自然资源密切相关。风光大基地项目单体建设规模不小于100万千瓦,这相当于每个项目2-3万亩土地。为了获取土地资源,不仅民企与国企竞争激烈,央国企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。这听起来很像当年竞逐房地产,很多都是看中了那块地皮。
针对新能源领域种种乱象,央企“跑马圈地”、“铺摊子”和“一哄而上”围猎新能源,不早点收紧袋口,未来的问题会很严重。
笔者注意到,去年5月,国资委即召开视频会议,要求合理区分、有效管控特殊目的公司、项目公司等类型企业。及时清理无业务、无贡献、无法实现功能作用的新能源行业企业。尽快关闭注销属于空壳公司、非正常经营且没有存续价值的双零企业。
在清理“三无”新能源企业的同时,国资委还还要求新能源发展要从规模扩张向专业化、集约化转变。
如今,国资委再制定计划拟将央企开发新能源进行规范,按照不同企业的情况做分类管理,既避免了“一刀切”导致新能源开发受影响,阻碍了能源相关央企的绿色转型路;又抑制了其他无关企业的新能源投资冲动,对于光伏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。
现在的看点是,在央企之后,地方国企会不会跟进做出类似规定。在新能源开发中,国企同样占有较大比重,乱象问题也很严重。央企国企的强势地位下,挤压了民企开发新能源的空间。新能源电站开发尤其是分布式电站,与民企“人多力量大”的特点更匹配的。
据媒体对2022年全年、2023年上半年,国家、地方发布的新能源项目名单的梳理,各类企业获得的项目指标分配情况大致为:央企占65~68%、国企占15~17%、民企占18~19%。
这样的格局,是与近日发布的《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》的精神不一致的。
早日对央国企的新能源开发做出规范,鼓励央国企聚焦主责主业,在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、重要行业发挥“顶梁柱”作用,对于国民经济健康发展、新能源行业健康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。今日未雨绸缪,要好过不可收拾之后的手忙脚乱。
(以上内容转载自华夏能源网)
免责声明:本网转搜载自合作媒体、机构或其他网站的信息,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。本网所有信息仅供参考,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。本网内容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,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。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、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,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。